立即订阅

汽车坎肩坐垫(喀什散记(一))

2024年05月09日 04:05 来源于:共富财经 浏览量:

总想动笔为喀什写点儿什么,记录下我对这座城市的无限留恋。迄今为止,我到喀什去过四次,两次是专程去游玩。但迟迟没有动笔,既怕自己匆忙一瞥的感受和理解太过肤浅,沾染了这座城市积淀千年的历史风韵,又怕自己的粗陋文字不足以表达出我对这座城的热爱……

书上说,爱上一座城,缘于有留恋的人。我承认:我对喀什的热爱,就是缘于我和维吾尔族亲戚祖穆来提和阿米娜的深厚友谊,是她们带我领略了喀什的美——古韵的美、传统的美、现代的美……

阔孜其亚贝希巷的高台民居

2017年5月,初次到喀什,阿米娜大姐便带我到了喀什古城景区,去领略这座城市独有的传统风韵。

喀什,旧称“喀什噶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多年。西汉时,喀什被称为“疏勒”,为古西域36国(城邦制“国家”,非独立的“国家”概念)之一,也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从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府统管西域事务开始,西域便是汉代中央集权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疏勒”便进入了汉代的文史记载。

如今的喀什古城景区,经过政府的专项维修改造,本着“修旧如旧”的要求,在建立了现代化生活设施后,依然很好地保持了原有的风貌。

徜徉在阔孜其亚贝希巷的砖石小道上,两边是狭长而又深幽的小巷,正午的阳光洒下,被两边楼上民居的石榴树、无花果树和樱桃树阻挡,投射在脚下的是斑驳的光影,更为这幽静的小巷增添了一些古朴与静穆。拾级而上,便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民居古宅。这时回望,路基下的主干道依然车水马龙,与正午静谧的小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喀什的现代性与古朴风格彰显的淋漓尽致。

这便是喀什古城的高台民居——一座历经百年而依然挺立并保持原貌的建筑群。此刻,多像一位安详的老人,静坐着端详着家门口的变化,这一陪伴,便是百年……

阔孜其亚贝希巷相比喀什古城景区入口处的那片民居,更加完好地保留了古朴与沧桑,书写着喀什噶尔本来的风貌。这片建在高台上的民居,形成了错综复杂而有错落有致的巷道。巷道本不是刻意形成的,而是沿着各家院落的外墙为了保留出供行人和车马走的道路而自然形成的,历经百年约定俗成而又井然有序。沿着巷子走进了一片阴凉处——高台上的民居多是两层或三层,经常有房子盖在巷子上方,为夏日的小巷保留出一片阴凉。原本就是建筑在高台上的民居,又建成了小楼的模样,不禁让我想到了“高瞻远瞩”这个词汇。据说高台民居下的这条马路几百年前原是河道,曾经发洪水将这片地方冲断成两部分,就形成了今天的阔孜其亚贝希巷民居和对面的九龙泉高台民居两部分。高台,高楼,更让我将古代喀什噶尔居民的智慧与“高瞻远瞩”这个词汇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喀什散记(一)

(阔孜其亚贝希巷和高台上的民居)

巷子口端坐着几位正在聊天儿的维吾尔族老人,坐在台阶上拄着杖,白白的胡子长长的垂在胸前,静享着正午的阳光。深陷地眼窝里透出慈祥的目光,看着几个在小巷子里跑动的孩童。还有一位坐在家门口缝皮子的老人,拿着一块儿熟制的柔软的整张羊皮在细心的缝制,估计是在做一件坎肩或是坐垫之类的东西。我们路过跟他打了个招呼,他抬起头,微微一笑再点点头,便又继续埋头到刚才的工作中去,看来老大爷是不愿被打扰到。

喀什散记(一)

(小巷子里正在缝制皮子的老人)

巷子里凡是有院门的地方,一定有几盆花沿着院门摆放,这是我走在巷子里最深刻的感受。有的巷子里,墙两边摆满了花。抬头仰望,看到很多民居的二楼窗台上也摆满了花盆(为了防止掉落,还专门在窗台上安装了金属架子),五颜六色的,很是好看。走出巷子的阴凉处,再看两边的墙上,竟然被从三楼一直垂下的爬山虎给爬满了,整面墙都是。现在是翠绿的色泽,如果到了秋季,那便是火红的色彩,一定会让人炫目的。我想,维吾尔族居民是热爱生活的,这满墙的爬山虎、窗外生长着五颜六色花卉的花盆不正是热爱生活的写照吗?维吾尔族居民对生活的追求也是丰富多彩的,就像传统服饰里的艾德莱丝绸、小花帽那样,五彩缤纷的色泽、闪闪夺目的光芒,这不正是大家向往的美好生活的色彩吗?

我们沿着巷子走进了一户土陶人家的宅院,在宅院里,有一个打土陶的房子,我们走进去看了:院子里一座类似于地下室的土屋,中间有一个天窗,土屋里面摆着打好的陶盆、陶罐,正在晾晒。阳光从天窗中射入,在陶罐上打下明暗的光线,很分明。为什么不直接在院子里晾晒?我想,这大概是土陶晾晒对阳光的强弱、光线有要求吧!

喀什散记(一)

(正在晾晒的土陶)

一问,才知道这户人家已经是第四代土陶技艺的传承人了,祖辈就在阔孜其亚贝希巷里淘土、制陶、售卖,一直延传至今。房主告诉我,原先这条巷子里很多居民的祖辈都是淘土制陶的匠人,但是后来陆续转行、搬迁了,留下来制陶的人就少了。

阿米娜大姐带我走进了一户民居,院子里是上下三层,即保留了房屋的砖木结构和本色,又不失现代艺术风格:墙上贴着瓷砖,木质的楼梯和门楣、窗棂上雕着花,从最高层的屋顶上垂下来的绿萝一直爬满了楼下的墙壁……,瞬间让人产生出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

喀什散记(一)

(小巷子里的维吾尔族民居)

巷子里的很多房屋都锁着门,斑驳的漆痕诉说着往日的沧桑。很多院门的砖刻、砖雕,难以掩映往日的繁华与荣耀。一些院墙旁还立着百年前马车的木轮,轮毂上裂纹也无言的透露着时光的印刻和岁月的流逝……

一个维吾尔族导游带着一群国外的游客正在小巷里游览,边走边介绍小巷的风物,与我们正好迎面。我们打了招呼,这是一个来自法国的旅行团,平均年龄70岁,因为对喀什的历史文化感兴趣,专程来了小巷,寻找最乡土的气息……

喀什散记(一)

(我们遇到了一个法国的旅游团)

这就是阔孜其亚贝希巷,一个最贴近原始风貌的高台民居群落,同时又最吸引现代人时尚前沿目光的地方。

吾斯塘博依古街

我是在一个清晨,走进吾斯塘博依的。

清晨的吾斯塘博依,静静地坐落在艾提尕尔清真寺的身后,一如往日的静穆,迎接着朝阳的沐浴……

这一坐落,就是千年。

500多年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建立后,喀什古城的街道基本就沿着艾提尕尔清真寺向四周辐射。其中,吾斯塘博依就是最繁华的街道。

吾斯塘博依是一条千年古街,它的建立早于艾提尕尔清真寺,它的繁华,却依托艾提尕尔清真寺。

此刻,艾提尕尔广场也是静悄悄的,门前的石阶上坐着三三两两早起的维吾尔族老人,或独处、或交谈、或沉思、或看着远方……,一群白鸽时而展翅飞翔、时而扑棱着翅膀落下、时而走几步低头啄食,为清晨的静谧带来一些灵动。

喀什位于祖国的最西部,由于时差的原因,喀什古城的早晨大概是从上午才开始。当日头逐渐升高,吾斯塘博依古街也逐渐有了市井的气息。

街上传来了售卖商品的吆喝声,门店里传来了“丁丁当当”的做工的声音,街角店铺里传来了节奏感很强的民族风的乐曲……,属于吾斯塘博依的时间来临了。

第一次读到“吾斯塘博依”的名字的时候,是在一本描写清朝喀什风貌的书中。我确实觉得这个名字很难记忆,但是却记住了属于它的独有描述:“它是喀什噶尔最老的街道,两边都是土建的平房,传出打马掌、坎土曼的声音,房中的炉火百年不熄,一家几代人都生活在这里,也被称为‘职人街’……”。“职人街”这个名字,我牢牢地记住了,它便是吾斯塘博依的另一个称呼。

漫步在吾斯塘博依古街,两边的店铺鳞次栉比,很多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店铺,而且很容易辨认:不用看店铺门楣上的招牌,仅仅只看门口的摆设或是店主手中正在操作的物件儿就可以知晓。比如门口摆个两米多高的巨大铜壶,那一定就是手工铜器店。门口挂一串铁具,那一定就是手工铁器店。门口挂一串擀杖之类的木器,那一定就是手工木器店。总之,吾斯塘博依古街上大多数店铺的特点就是做个硕大的作品作为标志,甚至店铺的牌匾都可以不要(比如除了最常见的好几家以大铜壶作为标志的手工铜器店外,我还见一家店铺门口摆着用整张牛皮制作的巨大皮鞋作为标志的手工鞋店。还有一家店铺门口用木制了近三米高的一把英吉沙小刀的形状作为刀具铺的标志)。还有一些店铺将自己手工打制的物品直接摆在门口展示,便于游客选择,而且多是一些年代久远几近失传的“小众技艺”,如手工木器店,专做门楣、窗棂上的雕花等,打马掌的店铺、打铁制农具的店铺,我还见了有给农村火墙打制的铁皮弯管,这些小众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吾斯塘博依是一定不会失传的(而且古城景区还专门为古老技艺开辟了帽子巴扎、土陶巴扎和坎土曼巴扎等店铺集中的巴扎)。

随便走进吾斯塘博依的一家手工器具店,跟老板攀谈两句或许就会发现:这个店铺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从爷爷的爷爷手中接下来的,而且很有可能这个店主就是某项传统技艺的市级传承人。

吾斯塘博依的手工店铺很少有主动揽客的,店主大多是在专心致志地干着自己的活儿:门口一只火炉,店主在门前的铁台上锤敲着一个铜盆,丁丁当当的声响吸引着过往的游客一探究竟。游客再多、围得再近却引不起各位店主的丝毫揽客兴趣,他们的目光和兴趣始终在手中敲着的铜盆、打磨着的木质图案、手中缝制的皮具上……。时光就在他们手指尖的穿梭中飞逝而去,直到身后的土屋变成了砖房、又变成了两层的小楼,不变的永远是手上的功夫和传承的技艺……

吾斯塘博依古街是一条商业街,同时也是一条修缮翻新过并保留了原始风貌的古街,至今,在一排排店铺的后面,还延伸出一条条小小的巷道,两边都是喀什古城里原有的住户。这也是这条千年古街的特色:商业与生活互不干扰,现代气息与传统风貌和谐共存,繁华与古朴并立而生。

吾斯塘博依是错落有致的,也是杂而不乱的。同行的祖穆来提大姐指着古街巷道的地砖告诉我,砖的铺设图案代表了巷道的走向,是畅通的还是死胡同。巷子里的住户院门如果是半开半闭的,就说明这家男主人不在家,不要随便去拜访。单就以上这两点,就足以说明吾斯塘博依古街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用北京人的话说就是“讲究儿”!

吾斯塘博依古街,如今是喀什古城里最具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着古老技艺传承的魅力,一如千年前驼铃悠悠载来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汇集成了今天喀什这座中国西部发展的窗口城市独特的靓丽名片。

百年老茶馆

“在喀什市吾斯塘博依路和库木代尔瓦扎路的交汇处,有一座百年老茶馆……”,这是我在纪录片《新疆味道》中看到的关于百年老茶馆的最早描述。

在我到喀什后,我便迫不及待地让祖穆来提大姐带我去了吾斯塘博依古街,去领略这千年古街上的百年老茶馆的风貌……

前文讲过,喀什噶尔的早晨一般是从上午开始的。但对于在喀什古城居住的很多维吾尔族老人来说,喀什噶尔的早晨是从一壶茶(不是一杯茶)开始的,准确地说,是从百年老茶馆的一壶茯茶开始的……

走进百年老茶馆,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空气中氤氲着吐曼河畔的湿气,天空中映照着太阳的光晕,祖穆来提大姐带着我走进了这座茶馆。

单看这座茶馆的外表:两层楼的建筑,主体是二楼的沿街长廊,绿色。一楼的门脸儿不大,或者说是很朴素,砖雕的墙面打磨的很光滑,旁边竖着一块儿木牌:百年老茶馆。掩映在繁华的吾斯塘博依古街上,可以说毫无动人之处,而且很容易被忽略。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座茶馆,却传承了百年,演变成为喀什古城中一个不朽的传奇,连老外来了都要去打卡的地方。

一楼并不可坐,沿着木质的楼梯拾级而上,就来到了二楼的长廊,是通透的木质长廊,与店内大厅相连。记得我看过的一本书中介绍:美国拍摄的反映阿富汗生活的电影《追风筝的人》,主要取景地就在喀什古城。为了验证这句话的准确性,我专门看了《追风筝的人》这部影片(奥斯卡提名影片),结果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就是阿米尔的父亲坐在百年老茶馆二楼的长廊观看风筝比赛。影片里很多生活场景的拍摄地都在阔孜其亚贝希巷。

走进茶馆大厅,门口处是收银台,摆放着各种点心和价目表。大厅里四周全是维吾尔族传统风格的土炕,土炕上坐着或是躺着正在喝茶的老人,也有来感受茶馆风情的全国各地的游客。大厅中间是两个铁质的炉子,带着烟囱,正旺旺地烧着炭,将大厅烘托得热情洋溢!

我们在大厅外长廊上的茶桌前坐下,点了一壶维吾尔族秘制药茶,是用多种中草药研磨后制成的。还点了一个热馕,据说这是每位游客来到百年老茶馆后的标配。服务员端来一壶茶的同时,还送了一小盘黄色的手工冰糖,晶莹剔透。

我一边品着添了冰糖的秘制药茶的味道,一边暗暗揣摩茶中的奥妙:究竟包含了哪些药材呢?味道是如此的美,并且浓香四溢、入口回味悠长……。长廊的中间坐着几位热瓦甫演奏者,边弹奏边放声高唱着维吾尔族歌曲,旁边还有几个中年人拍着手鼓倚歌而和,他们忘情地歌唱,引来了很多游客纷纷拍照,但他们依然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仰着头闭着眼睛忘情地弹奏、歌唱,丝毫没有配合拍照的举动。

我走进大厅,去观察喝茶的老者们此时在做什么:他们或倚或靠或躺或盘腿而坐在炕上,端着茶碗儿喝口茶,再吃口馕,再聊几句,间或传来一阵说笑声……

我问茶馆的老板,我拍几张这些老人喝茶的生活场景,他们是否会生气?茶馆老板很肯定地告诉我:如果你把他们拍的不好看,他们可能会生气。

我很礼貌地拍了拍背对大厅坐在马扎儿上的老人,指指我的手机冲他笑笑。结果这位慈祥的老人立即拿出手边的馕给我掰了一块儿递给我,我赶忙摆摆手,做出了一个拍照的动作,结果这些老人都端起茶碗坐端正,很认真地配合我拍照……,感谢这些喝茶的老大爷!

回到长廊重新坐下,祖穆来提大姐告诉我她家小时候就住在吾斯塘博依古街,离百年老茶馆的位置大约300米,小时候她们经常围着茶馆玩儿,看长辈在这里喝茶。原先的记忆中,这里一直就是茶馆,从40多年前的土质平房到如今的楼房,门口的土路到如今的砖石街道,承载了她幼年和青年时期的很多美好回忆……。

看到书上说百年老茶馆,最初是为喀什噶尔过往行人和商贾提供歇脚的地方,也是商贾打听行市、交流商业信息的场所,门前经常嘶鸣着骆驼和马匹。此刻,我仿佛听见了穿越千年的驼铃悠悠和马蹄声声……,一阵悠扬的唢呐声将我从书中的记忆和对古老事物的思绪中拉回,手鼓、唢呐和热瓦甫的弹奏中,维吾尔族茶客们在长廊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旁边一桌的内地游客也有模有样的学着跳了起来,反倒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很尴尬——确实不会跳,想着小学音乐课教师教的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扭了几下脖子,立即被一个维吾尔族中年人纠正了:这个嘛,女的动作,男的嘛,这样——说着,他做了个双手握拳前后甩动的动作……,一旁的祖穆来提大姐看得直笑。

喀什散记(一)

(我跳起了维吾尔族舞蹈)

这就是百年老茶馆,一座屹立于千年古街的百年茶馆。像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历经百年风雨,见证岁月沧桑,而今焕发出青年般的魅力,在时代的大潮中阔步前进。这就是百年老茶馆,一座汇聚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群众在一起,同唱一支歌、共跳一支舞的茶馆,演奏着新时代民族团结和谐乐章的地方……

后记:离开喀什,我就在想,我还会来的。因为,我相信:有一天,我旅行的终点,还会落在喀什,落在喀什噶尔古城……

关键词:
友情链接